沙丘城造像碑 北齐
清人梁巘在《论书帖》中有言:“晋尚韵,唐尚法,宋尚意,元、明尚态。”这是我们现在讨论断代书法史时“尚韵”“尚法”以及“尚意书风”的理论由来。
关于“法”的讨论,唐代已有诸多书论冠以“法”字,如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所选编校点的《历代书法论文选》中所收唐代书论欧阳询《三十六法》、李世民《笔法诀》、张怀瓘《论用笔十法》、蔡希综《法书论》、颜真卿《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》等,而唐以前书论名称中带“法”字的,只有梁武帝萧衍《观钟繇书法十二意》,唐以后,尤其到宋代则鲜有书论以“法”冠名者。虽然仅从一册“选编”中看到,但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,这也显示出对“法”的认识及理解在唐代书法中的重要程度及侧重程度,而其前、后代则不然,故梁巘说“唐尚法”,亦是由来有自。
朱关田认为,唐代书法“宗派所变,流风陶染,开元、天宝年间,其他书体,无论行、楷、篆、草,也并趋适从,自精谨而茂逸,变清健而圆劲,不数年而形成盛唐气象”,其中的“盛唐气象”即我们理解的“唐法”,也就是盛唐的书法。唐人对于“法”的讨论,大致分用笔之法与结构之法两个主要方面,且他们在这些方面对“法”的探讨也达到了很细微的程度。“唐法”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楷书,现在我们称其为楷法。楷法,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,包含结构之法、用笔之法等。此外,还包含在其他书体中所具备的雍容、正大、饱满的艺术风格特征。
“唐初楷书,用笔劲挺,大抵用二王行法。至盛唐,始参见篆隶笔势,渐见雄健。尤其徐浩、颜真卿一出,有唐气象遂箴完善。”在朱关田看来,“有唐气象”即盛唐时期的书法风格。从颜真卿、徐浩的风格来看,有三点:一是用笔中带篆隶之法,二是结构上平正宽博,三是在气息中雍容浑厚。然而这种盛唐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?他认为:“唐代真、草之嬗变,自劲拔而趋厚硕者,启之于张旭。”而颜真卿、徐浩均曾问学于张旭,也就是说,“有唐气象”,自张旭始。据张彦远《传授笔法人名》所录,李阳冰、徐浩、颜真卿传自张旭,张旭传自陆彦远,而陆彦远上追,则可到二王乃至“神人”,然而这只是古人整理的书法传承的“道统”的一个层面,而古人的这一判断,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。其实,承载盛唐书法的“唐法”,在北朝时期,即已得露端倪。
从楷法结构角度看,北齐天保八年(557年)的《赵郡王修寺颂》,河清三年(564年)的《沙丘城造像碑》以及《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》等,受篆隶影响,整体较为平正、宽博,大异于北魏成熟的楷书风格,尤其《赵郡王修寺颂》,不论是其结构,还是线条,均与颜真卿书于大历六年(771年)的《麻姑仙坛记》毕肖,但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看,则是颜真卿的《麻姑仙坛记》毕肖于北齐的《赵郡王修寺颂》。对于两者的相似,不能武断地判断颜真卿学过此碑,但也不能无视两者的联系,且立足于历史层面上来看,两者的对比与联系并非孤例,如《沙丘城造像碑》与《颜勤礼碑》,在单字上,更是如出一辙。
颜真卿书法,早先就学于母族殷氏一门。殷氏为书法世家,精于篆隶,而颜氏则是自南朝以来,由北齐而入隋唐,一直是未曾中断的世家,其中尤以文字学、书法传家。颜真卿在其《草篆帖》中写道:“自南朝以来,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。”因而在这样的家学环境下,颜真卿对书法的认识,必然是基于篆隶之上的。与颜真卿并称“颜徐”的徐浩,在书史上亦享有大名,且其书法亦出自家学。精于“草隶”,且有八分书《张庭珪墓志》传世,其楷书更是被朱长文称为“妙之又妙者也”,按唐人追求“正统”的习惯,无论书法从何处而来,必云学“二王”、自“二王”出,方显出身高贵,故而对徐浩推崇备至的朱长文更认为他“少而清劲,随肩褚薛;晚益老重,潜精羲献”,但不论是颜真卿,还是徐浩,在其成熟的楷书代表作中,我们看到的,却更多地带有北齐楷书的烙印。
从近年出土的北齐天保九年(558年)朱书《囗珍墓志》原迹来看,其用笔厚实、笔锋劲健,直与唐玄宗之《鹡鸰颂》相颉颃。又北齐之岗山刻经、隋开皇十三年(593年)所立之《曹植碑》,在楷书的捺脚中,呈倒鹅头状之缺角,在颜真卿及其后柳公权等大家中,成了标志性的用笔,而这种类似用笔的动作,米芾称其为“挑剔”,并以此认定颜柳为“后世丑怪恶札之祖”。如此看来,米芾实是冤枉了颜柳及盛唐的一大批书家。初唐及初唐以前的大部分楷书,多为瘦劲的中、小楷,以当时毛笔大小及用笔习惯,在书写捺脚时,多为中侧锋交替运动状态下平脚捺出,而在书写尺寸较大而笔画又较为肥硕的楷书时,同样尺寸的毛笔,再这样写,就行不通了,唯一的办法是写到捺脚时,进行一次或者数次的调锋、蓄力,最终才能将捺脚收尖。颜真卿、柳公权等盛中唐之后的书法家在处理此一笔画时所采取的方式,大率如此,而北齐时期的大字刻经及多数碑刻,则早已如此,只是不成规模而已。盛唐的书法家,并不一定直接师承、学习过北齐的书法,但立足书法史发展的角度,某一书法风格、书写方法的出现,并非在当时即形成潮流,可能会引领当时风气,可能会很快消亡,同样也可能会在某一时代再度兴起。
颜真卿“崇重浮屠之说,本出自家教”,且颜真卿佞佛,多“探访胜迹,撰文纪颂,写经书赞,刊石传布”。当时,或许可以得见北齐的诸多刻经等传世碑刻,且其早年外任为官时,多居北齐故地,所存北齐遗刻亦多。在这方面来看,其当时所处环境或可有助其楷书风格的形成,或有助北齐的“齐法”在书法史上传承、延续而不致湮灭。
书法史发展至唐代,诸种书体及书体中最主要的几种风格均已成熟,且大致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,如早已成熟的秦小篆、汉隶等书体,进入唐代也经历了一场唐人的改造而最终走向模式化,这似乎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“唐法”。因而察诸唐以后的书法史,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,书法是在之前固定下来的几种书体基础之上的风格变种,此后再无新的、成体系的书体出现,有的只是在风格上的出新。而承载着盛唐书法的“唐法”的依据以及由来,也正如初唐楷书承隋而来一样,其根基仍不在唐,而在北朝,盛唐只是给了“唐法”一个土壤,自己的根还是由前代延续而来的。
(作者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院长助理)
[送仙桥古玩市场人多吗][古玩市场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那里有些商品][沉浮古玩虫电视剧全集在线6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