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猴在中国画中属走兽一科。明清以降,专门以画猴著称者,并不多见。就现存作品而论,明清画家中有猴画传世者,大多为职业画家或佚名者,只有少数文人画家参与了猴画的创作。“猴”因与“侯”谐音,故明清猴画中,多有将“蜂”与“猴”合绘为一体,有“封侯”之意;也有将“猴”画于“马”背,则有“马上封侯”之意。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,猴画大多与封侯拜相有关,寄寓着传统士人的美好期许,是吉祥寓意的重要素材。从传世的明清猴画便可看出此点。
与明宣宗大致同时的“浙派”是明代重要的绘画流派,其代表画家为戴进、吴伟等人。《行旅图》(瑞典东亚博物馆藏)虽然没有署款,但从画风看,与戴进(1388—1462)极为接近。所绘一高士拄杖行于山间小桥,书童携琴紧随其后。这类构图与题材在明代山水画中极为常见,是典型的携琴访友、溪山行旅等惯用素材。所不同的是,画面中苍老的松树上出现两只猴子,一只双臂悬于树枝上,作荡秋千状;一只伏于树干上,作栖息状。虽然只是衬景,但猴子的顽皮,已活灵活现地在画中表现出来。图中山石,多为斧劈皴,为典型的浙派画风。
比《行旅图》稍晚的《罗汉白猿图》(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藏)也是一件佚名画作。从画风看,时代当为明代后期或接近清代前期。所绘一罗汉坐于蒲团,右手拈须,左手拈花,一只白猿仰头注视着罗汉。罗汉的雍容淡定,白猿的憨态可掬,在画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。人物的衣纹线条与晚明时期的陈洪绶(1599—1652)接近,但其赋色与格调则与陈洪绶迥异。
到了清代,文人画家笔下相继出现了猴子的形象,猴子由衬景走向画中的主角。这在张问陶的《双猴图》(四川泸州博物馆藏)、王云的《松猴图》(广东省博物馆藏)、居廉的《狨猴》(香港艺术馆藏)、倪田的《松猴图》(四川美术学院藏)、程璋的《猴石图》(广东省博物馆藏)、《猴雪景图》(广东省博物馆藏)和姜牧的《猴戏图》(广东省博物馆藏)等作品中可看出来。
张问陶(1764—1814)兼具诗人与书画家双重身份。他字仲冶,一字柳门,号船山,自称“老船”,因擅画猿猴,故自号“蜀山老猿”,四川遂宁人,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进士,历任翰林院检讨、江南道监察御史、吏部郎中、山东莱州知府等职,晚年辞官寓居苏州虎丘山塘,有《船山诗草》行世,与袁枚、赵翼合称清代“性灵派三大家”。绘画方面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兼工,在清代中期画坛独树一帜。其《双猴图》是其水墨写意代表。该图所绘两只猴子坐于树干之上,一只抓耳挠腮,一只若有所思。作者纯用水墨晕染,将苍劲的古树与历经沧桑的猴子融为一体,或为作者之自况,或者是传递一种“曾经沧海难为水”的人生感叹。
倪田(1855—1919)是晚清时期“海上画派”画家,初名宝田,字墨畊,别署墨畊父,号墨道人、墨翁,又号璧月盦主,江苏江都人,寓居上海,擅画人物及走兽,尤擅画马,《松猴图》虽然不是其代表性作品,但亦可看出其大致画风。所画四只猴子群栖于松树之上,或抬头望月,或低首探视,或长啸当歌,或静坐冥思,各具情态,不一而足。倪田很好地表现了“海上画派”画家雅俗共赏、由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型的画风,此作可见一斑。作者署款曰:“光绪乙未六月之吉,邗江墨耕倪田写于沪上”,“光绪乙未”为1895年,时年作者四十一岁,乃其盛年力作。
清代猴画中,也不乏佚名之作,《灵猴祝寿图》(美国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藏)和《罗汉猿羊图》(美国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藏)便是其例。《灵猴祝寿图》所绘一只白猿肩背寿桃、菊花、松针,手持灵芝,如人行般前行。猴子的形态,几乎与人无异。寿桃和灵芝,都是祝寿的祥瑞之物,故此图的用意在于祝寿。而白猿的形象,也似为百年老猴,苍老而神采奕奕。以此来表达祝寿之意,可谓别出心裁。画中衬景之山石、云彩、瀑布等,其画法则为清代中后期风格。《罗汉猿羊图》分别绘猿猴和山羊向罗汉献花,“羊”代表吉祥,“猴”则为“封侯”,故此图是一件具有吉祥寓意的人物画。罗汉的画法,承继了宋元以来的罗汉图范式,而衬景之松树,则为清代中后期画风。此图并无作者署款钤印,裱边右下角有朱白文相间印“吴荣光”和朱文方印“石云山人”。两印为清代鉴藏家吴荣光常用。按,吴荣光(1773 — 1843),字伯荣,一字殿垣,号荷屋、可庵,晚号石云山人,别署拜经老人,广东南海人,清嘉庆四年(1799年)进士,历任御史、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、福建布政使等,富藏金石、书画,兼擅书画,著有《历代名人年谱》、《筠清馆金石录》、《筠清馆帖》、《辛丑销夏记》、《帖镜》、《石云山人文集》、《绿枷楠馆录》、《吾学录》等。据此可知,此图流传有序。
当然,明清画家笔下的灵猴远不止以上诸图。笔者仅从寓目的数件作品中窥视明清画家画猴的大致风貌。由于“猴”在民间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吉祥寓意,故在明清绘画中,除写生之外,所绘的灵猴多寄托了作者的良好愿望。在明清时代,文人画开始走向衰落,代之而起的是以迎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世俗画。所以,包括灵猴在内的绘画题材大量出现,是这一时代大众美学与文人画此消彼长的一个缩影。虽然世俗画并未压倒性居于上风,但确乎反映出当时的绘画风尚。
朱万章: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,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,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、美术史研究,近年研究领域涉及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。书画鉴定方面的专家,曾师从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,著有《书画鉴藏与市场》、《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》、《岭南近代画史丛稿》等论著20余种;同时兼擅绘画,以画葫芦著称,被称为学者型画家,先后在广州、北京、上海等地举办展览,作品被多家博物馆、美术馆收藏,出版有《一葫一世界:朱万章画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