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兴家书法作品
我与书法篆刻家王兴家已经相识交往20余年,他是个很有思想见解、书法篆刻造诣非常深的艺术家。王兴家曾担任过荣宝斋办公室主任、美术馆馆长,现还担任中国新闻出版书协副主席等职务,这使他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阅历。跟他促膝交流,我也见识了他以古论今、妙语生花、侃侃而谈的大家风采。
不辨门径,何窥堂奥。王兴家从少年时代就受家叔的影响对刻印章产生兴趣,后得见故宫博物院藏古印印谱,初识古印,领略其风采,心摹手追,一发不可收拾。此后,他尤为喜欢古玺汉印,这些印的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,其字体也展现了由大篆、小篆演变成“缪篆”的过程,因而他有所开悟,渐入艺门,在技艺上稳步攀升,在学养上亦丝毫不敢懈怠。他也曾遭遇瓶颈,感到迷茫,但他努力探索,积极搜寻。在那匮乏时代,他阅读了大量有关篆刻和古文学类书籍,如《篆刻针度》 《篆刻学》 《古玺印概论》 《中国古文字学通论》《古文字类编》 《上海博物馆藏印选》 《明清篆刻流派印谱》 《齐白石印谱》等。
学习中国传统艺术,无论书画还是篆刻,临摹是必经之路,没有捷径可走,而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相关的艺术,篆刻必先篆而后刻,甚至有“七分篆三分刻”之说。王兴家亦有所感,于是他从篆书入手,先后临习了《散氏盘铭文》《毛公鼎》等传统经典,以及邓石如、吴让之、吴昌硕等人的字帖。通过对传统碑帖及诸家书法的广泛临习和赏读,他逐渐由浅入深,参悟堂奥,眼界渐开,感觉到篆刻不仅是懂篆法和刀法、晓石质和石性、分红布白,更重要的是谙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辩证关系及规律,最终达到书变印变的境界。从篆书入手,也使王兴家逐渐悟出了“古印有笔尤有墨,今人但有刀与石”的奥妙。从而,他师秦法汉,上追战国之玺,下达明清各流派,乃至近现代齐白石、来楚生等诸家。他潜心研习,学而不辍,努力追逐书法与篆刻之境。
王兴家浸淫传统多年,在学习书法篆刻中,有幸受多位名师传教,且收获颇丰,但篆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,要想在这个领域有建树,没有深厚的国学和古文字基础,是寸步难行的,所以数十年来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,无数个不眠之夜,在别人的酣睡中,他反复临摹自学,研读着一句句晦涩的古文,他一字一句地抠,一字一句地悟,不仅要读懂还要善解其意,明白其中要领,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咬文嚼字,从而进一步夯实了传统的国学基础。
为了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自己, 1988年,王兴家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书法艺术专业。期间,他系统学习了书法、艺术、书画鉴定等相关课程,从理论上更进一步充实了自己。
王兴家之后在荣宝斋工作,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,他如鱼得水,尤其得到当代诸大家的点拨,使他对艺术追求更加执着。由于他沉稳坚守、不随流俗、刻苦努力、潜心研究,在前行的道路上坚持初心,他的书法、大篆、小篆、制印都得到了书画名家的赞赏和喜爱。
王兴家的书法,精于大篆、小篆、行书。他的大篆有小篆之工稳,拙朴遒劲,厚重大气;小篆有大篆之神韵,线条隽永流畅,结构雅正端庄;行书作品则融入了儒家的坚毅、“二王”与米芾精髓,也蕴含了虚淡、散远和沉静闲适;篆刻作品方寸间见大境界,毫厘处藏真趣味。他把书法、刀法、章法三者完美结合,既有雄浑飘逸的笔意,又有雅致悦目的构图,更兼得生辣灵动的刀痕,可称得上有笔有墨、有刀有石、古朴新风、蓄素守中、方寸之间气象万千。
王兴家认为,艺术的最高境界,是一种不再刻意形制的放浪形骸之外的自然流露,而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,取决于个人对优秀传统艺术的学习、研究和理解。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 《文心雕龙·通变》中的这段话王兴家记忆尤为深刻:“文律运周,日新其业,变则其久,通则不乏,趋时必果,乘机无怯,望今制奇,参古定法。 ”
中国近40余年来篆刻艺术创作的成就,丝毫不逊色自秦汉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,王兴家就是当代书法篆刻界有成就的践行者之一。我们期待他继续前行,守望坚守、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境。
[上海亚洲第一城古玩][香港古玩收购商][四川省古玩收藏协会官网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