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彭是明四大才子文征明的长子,家学渊博,才华出众,诗文、书画、篆刻均有造诣,被后人尊为我国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,就此这一点,也并不比其父逊色。石质印章本身具有很大的优越性,文彭首用青田石治印,在他的社会地位与个人魅力影响下,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开来,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铜印时代,进入了以文士为主体、个人风格浓厚、名家辈出的石章时代。
文彭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,人称文国博。他的篆刻,风格工稳,章法疏朗,开创了印学史上第一个流派——“吴门派”,又称“三桥派”。他继承父亲藏书和书画,有藏书处曰“清白堂”,收藏宋元古籍和当代书画作品。藏书印有“渔阳子”“清白堂”。弟文嘉,也喜欢藏书,藏书楼有“归来堂”,藏书印有“五峰山人”“元珠室”“五峰樵客”等。文家藏书散佚约在明万历末年至崇祯间,清代藏书家如张均衡、张金吾等曾收藏有文氏旧藏,多是宋刻善本。儿子文元发,字子悱,官至河南卫辉府同知,一样喜欢藏书,其藏书印有“二楚精神”等;孙子文震孟,字文起,号湖南,也有藏书印“石经堂”“两日平章”等。这样算来,文征明一家四代都喜好藏书,家学渊源,影响甚远,但最终还是湮没了,难怪中国人有俗话说得好,富不过三代。
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草书五律诗轴,此帖明显受到其父文征明的影响,共四行,依笔者之见,技法上不如其父,但金石气,与其父相比,有过之而无不及,所以说谁好谁不好,难以下定论,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,风格多样,兼容并蓄。书法秀健端庄,线条细瘦有力,笔笔入骨。多以方笔入手,运笔奔放,牵丝连绵,有如枯藤绕树,犹为精彩,如第四行的“转萧”二字,以枯笔为主,显得苍劲老辣。第二行的“春先”,连笔劲涩则如屋漏痕。但穿插应变,进退回旋,自然生成,结法紧密,一气呵成,情绪越来越激昂。综观其法,有出自怀素的成分,线条富有弹性,使转自如,笔墨淋漓,气势奔放,犹如行云流水,很富抒情性表现。顿挫有致,徐疾有度,笔路清晰,转折多为弧形,读之使人感到有法可依,且富于变化。结体疏松,显得萧散自然。第三行的“请”字,右横起笔直插入言字旁中间,构思新颖巧妙,令人叹为观止。第二行的“然”字起笔,如高峰坠石。落款“文彭”二字,文大,彭小。清王文治《快雨堂题跋》言文彭书“精熟不如父,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”。
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,在印章流派艺术的历史上,写下了灿烂的诗篇。当然,他的书法与篆刻互相滋养,相得益彰。他的篆刻具有“开朝华而启夕秀”的承上启下的意义,作品以安逸典雅、沉静清丽为基调,白文刻意追溯汉法,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。文彭首创印章边款,改变了元代以来板滞纤弱的弊病,恢复了汉印传统,他提出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,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,才能入印,并努力创作实践,取得了空前的成就,由于他刻印讲究六书,篆文不涉怪诞,又向秦、汉玺印汲取营养,因而他的印章在当时确使印坛面目为之一新。作为书画地位均很高的两京国博,文彭对篆刻的提倡与参与,对于初创阶段的篆刻艺术,其意义是巨大的。在文彭等的倡导下,一时篆刻之风大起,书法家和画家等都参加篆刻创作,开创了文人自篆自刻并与书画同相竞辉的局面,文彭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。由于石章的广为使用,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。明代著名篆刻家朱简描述:“自三桥下,无不从斯、籀,字字秦汉,猗欤盛哉!”可见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文彭的重要地位。文彭以后,印学大发展,四百年来,影响遍及海内外。有很多人专学文彭,后人称之为“吴门派”。